國內四大證券報紙、重要財經媒體頭版頭條內容精華摘要
發布時間:
2023-03-23 08:43
中國證券報
上市公司提質擴容 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
作為經濟發展的“排頭兵”、區域經濟發展的稀缺資源,上市公司是我國實體經濟的“基本盤”和“動力源”。截至3月22日收盤,A股上市公司總市值約為94.14萬億元,相當于2022年GDP總量的77.79%,為穩定宏觀經濟大盤積極貢獻力量。隨著全面注冊制的實施,上市公司提質擴容加速,助力資本市場更加平穩健康發展。
退市漸趨常態化 A股優勝劣汰機制逐步形成
3月27日,*ST榮華、*ST西源將雙雙終止上市;上月15日,*ST凱樂正式摘牌,成為2023年首只退市股;深交所發布對*ST科林、*ST金洲作出終止上市的決定……進入2023年,資本市場常態化退市格局更趨明顯,從年初至今已有近20家公司預警退市風險。
錨定穩經濟促發展 信貸投放暖意濃
開年以來,錨定穩經濟促發展,商業銀行充分釋放“貸”動力。在1月至2月新增信貸強勁增長后,多位受訪人士預計3月信貸仍有望保持同比多增,降準等政策組合拳也將繼續增強銀行信貸投放能力,為后續經濟加快復蘇提供關鍵動力。從投向來看,信貸資源將重點加大對普惠小微、綠色金融、科技創新等重點領域的支持力度。
ChatGPT帶火智能駕駛 機構爭相掘金新賽道
近期ChatGPT以其高效信息獲取、海量數據調用、超強優化學習能力火速出圈。而在智能駕駛行業賽道,創投機構、二級市場私募機構對于智能座艙語音交互、自動駕駛模型訓練、自動駕駛底層算法躍遷升級等方面的動態跟蹤熱度和細分投資機會挖掘,也在進一步升溫。
上海證券報
監管擬摸底保險機構負債成本合理性 加強行業負債質量管理
業內專家表示,近期硅谷銀行等海外金融機構的風險事件,提示了資產負債錯配風險一旦爆發所造成的巨大影響。因此,金融機構須重新審視和評估成本收益、期限結構和現金流等維度的資產負債錯配風險,加強預警和應對機制,并強化主動管理舉措。監管部門及時召開座談會,有助于摸清人身險行業風險底數,引導保險機構進一步加強資產負債管理。
國家能源局:大力推動油氣勘探開發與新能源融合發展
國家能源局近日印發《加快油氣勘探開發與新能源融合發展行動方案(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大力推動油氣勘探開發與新能源融合發展,積極擴大油氣企業開發利用綠電規模。國家能源局認為,我國經濟長期向好,能源需求持續增長。
全球推介活動不斷升溫 港股市場著力打造中國資產投資“熱土”
港交所上市制度的優化改革以及新一輪改革的號角吹響,吸引了海外資金持續涌入。Choice數據顯示,近五年來,截至3月22日,國際巨頭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累計增持港股的金額達到2932.34億港元、124.9億港元。自2022年底以來,不少境外金融機構將“中國概念”納入2023年度投資關鍵詞。
穩價格去庫存 多家酒企宣布提價或停貨
近期,多家主流酒企宣布對旗下核心產品進行提價或停貨,最新一例是舍得酒業。記者采訪了解到,在社會庫存較高的大背景下,本輪酒企提價、停貨是知名酒企針對核心大單品所作出的舉動,主要目的是為了控貨保價。隨著白酒消費逐漸復蘇,預計會有越來越多的規模酒企加入進來。
證券時報
優化發展環境 多地醞釀出臺民營經濟促進條例
自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從制度和法律上把對國企民企平等對待的要求落下來以來,廣東廣州、遼寧營口、云南昆明、四川巴中等地積極發揮法治效用,將民營經濟促進條例納入2023年立法工作計劃,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受訪專家認為,當前迫切需要將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各項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讓法治成為新征程中民營經濟發展的最大定心丸。
殼市場面面觀:真借殼交易清淡 炒殼上演狂歡
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僅有4家上市公司首次披露借殼交易,相比上一年度進一步下滑。盡管“真借殼”少,“借殼傳聞”卻頻頻出現,相關上市公司股價被市場熱炒。
年內基金清盤數量創紀錄 行業新陳代謝加速常態化
截至3月22日,今年以來清盤基金數量達到66只,創下公募基金行業同期歷史最高水平。同時全市場還有1018只規模在5000萬元以下的迷你基金。分析人士認為,未來基金產品市場“進退有序”態勢將會越來越明顯。一方面,新發基金會維持較快發行速度;另一方面,規模小的績差基金也會維持合理的退出節奏。
豬肉需求不振 豬價弱勢行情或將延續
經歷了養殖端二次育肥積極性高漲帶來的階段性上行,近期國內生豬出欄價格再度陷入陰跌行情,市場交易均價一度跌破15元/公斤。隨著入春后全國氣溫回升,豬肉逐步進入消費淡季。市場分析多認為,養殖端積極出欄疊加需求尚處低位影響下,豬價弱勢行情或將延續。
證券日報
339家上市公司已披露年報 近七成計劃分紅
據統計,截至3月22日記者發稿,共有339家上市公司公布2022年業績報告,其中232家公司披露了利潤分配預案,占比達68.44%。在已披露分紅預案的上市公司中,有145家公司凈利潤為正向增長,其中煜邦電力、萬泰生物等29家公司增幅超100%。盛新鋰能、永興材料等7家公司增幅在500%以上。
百城住宅庫存51個月來同比首降 3月份去庫存數據或繼續改善
3月22日,易居研究院公眾號發布的《中國百城住宅庫存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2月底,全國100個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庫存總量為51181萬平方米,環比減少2.4%,同比減少0.2%。在過去連續50個月庫存規模同比正增長的情況下,當前庫存數據首次出現同比下降態勢。
中國特色估值體系為發現A股公司成長潛力提供新視角
中國特色估值體系重視上市公司的內在價值、社會貢獻和綜合評價標準,彌補了傳統估值方法存在的不足,為發現公司的成長潛力提供了新的視角。而這種新視角帶來的新的投資邏輯,為投資者帶來了總的正向反饋。以上市央企為例,數據顯示,截至3月22日,458家上市央企的總市值達26.01萬億元,今年以來增長8.95%。
五部門擬派發稅收優惠“紅包”集成電路和軟件企業將獲持續政策支持
3月22日,國家發改委等五部門發布關于做好2023年享受稅收優惠政策的集成電路企業或項目、軟件企業清單制定工作有關要求的通知。通知稱,2023年享受優惠政策的集成電路企業或項目、軟件企業清單制定工作,延用2022年清單制定程序、享受稅收優惠政策的企業條件和項目標準。
人民日報
人民時評:用改革為國企核心競爭力“賦能”
北京國資委正研究制定鼓勵企業上市的政策措施,支持符合條件的上市公司分拆上市,推動優質資產注入;上海提出穩妥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支持企業適時引入高度匹配、高認同感、高協同性的戰略投資者;山東深化省屬國企改革,推動建立三項制度改革效能評估體系,有序實施中長期激勵……近段時間,各地密集謀劃國企改革“新動作”,為做好全年經濟工作積蓄發展動能。
21世紀經濟報道
碳酸鋰價格較峰值腰斬:供需關系改善 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整體受益
在2022年11月末創出59萬元/噸的歷史高點后,電池級碳酸鋰價格一路下跌。據了解,當前中國主要碳酸鋰生產商的庫存約為兩個月,仍處于較高水平,部分鋰鹽廠有季度末出貨壓力,存在低價拋售行為,還將進一步壓低碳酸鋰價格。隨著碳酸鋰價格的回落,“整車廠等價值鏈中下游企業為上游的礦主打工”的情況也將得到改善。
歐央行陷入兩難:歐元區經濟景氣度遠不及預期 穩金融還是穩物價?
專家表示,未來不排除更多歐洲金融機構暴露危機,銀行業信心危機短期內仍將持續,對經濟前景造成擾動。面對不斷發酵的銀行業危機,歐央行是優先抗通脹,還是優先穩定金融業,成為了市場關注的焦點。從本月歐央行的加息決定可以看出,優先考慮的還是通脹問題。
第一財經
認購規模突破千億 新能源REITs何以火爆
本月亮相的全國首批兩只新能源公募REITs(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見證了市場的熱烈追捧,也讓新能源企業和投資者摩拳擦掌。業界人士認為,新能源項目在公募REITs領域的首次亮相,標志著我國在新能源領域重資產行業融資創新模式的成功探索,也向資本市場提供了支持實體經濟的綠色金融投資新渠道。
歐洲仍是光伏組件出口第一大市場 未來光伏出口“隱憂”何解?
2023年前兩個月,中國的光伏組件出口情況呈現出“淡季不淡”的現象。數據顯示,2023年1月至2月,中國的組件出口額為478億元,同比增加9%,結束了去年8月以來的連續環比下滑趨勢。不過,眼下在歐洲光伏制造本土化和支持本地光伏產業鏈的背景下,“出海”的中國光伏廠商們并非沒有隱憂。
經濟參考報
市場趨于集中 新能源車企如何搶占“一席之地”
近期,新能源汽車降價引發市場競爭愈發激烈,隨著博弈加劇,產業加速跨入重塑期。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出清”后的市場將要進一步向頭部企業集中,這也意味著在新的市場格局下,企業需要在成本控制、智能化、創新技術路線和基礎設施建設等方向持續積累優勢,才能在未來市場搶占一席之地。
大數據乘數效應加速釋放 產業規模超1.5萬億元
最新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大數據產業規模達1.57萬億元,同比增長18%,成為推動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近段時間,多方積極部署,強化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大數據應用水平,持續激發數據要素潛能,充分發揮大數據的乘數效應和倍增作用。
文章來源:東方財富研究中心
關鍵字:
北金期貨 / 期貨 / 網上開戶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