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四大證券報紙、重要財經媒體頭版頭條內容精華摘要
發布時間:
2023-04-24 08:40
中國證券報
經濟復蘇趨勢明確 不存在系統性可持續性通縮壓力
國家統計局日前公布的物價數據有所回落,引發市場對中國經濟的擔憂。專家表示,總體看,我國經濟運行開局良好,經濟復蘇趨勢明確。低通脹不等于通貨緊縮,我國不存在系統性和可持續的通縮壓力。
美元定存業務降溫 利率上行空間或受限
記者近日走訪多家銀行網點了解到,美元定期存款業務較此前有所收縮,部分銀行采取降低美元存款利率、減少產品期限種類等措施。業內人士分析,美聯儲加息周期或進入尾聲,國內美元定存產品利率上行空間受限,建議投資者購買相關產品時應充分考慮購匯成本、匯率波動等因素。
可轉債受熱捧 二季度供給有望增加
截至4月23日,4月以來,共有14只可轉債發行,發行總額為222.48億元。專家表示,可轉債供給已有明顯提速趨勢。全面注冊制下,可轉債差異化定位更加清晰,發行條件的調整將有助于可轉債發行維持高增態勢,預計二季度可轉債供給會增加,需求會保持旺盛。
部分百億私募重倉股浮現 爭相布局數字經濟板塊
據私募排排網數據統計,截至4月23日,高毅、淡水泉、源峰、仁橋、迎水投資、重陽戰略、海南進化論、東方港灣等25家百億私募機構一季度重倉股曝光,包括海康威視、坤恒順維、海格通信、甬矽電子等十余只涉及計算機、電子、通信、半導體等數字經濟細分領域的個股被密集布局。
上海證券報
低通脹不等于“通縮” 長期看中國不會步入“通縮”
由于最新通脹數據回落,市場擔憂我國經濟活動偏冷,可能陷入通縮。就此,多位專家表示,總體看,我國宏觀經濟運行開局良好,經濟復蘇趨勢明確。低通脹不等于通貨緊縮,不應將低通脹或前期反通脹力量簡單視為通貨緊縮,中國不存在系統性和可持續的通縮壓力。
財報披露近尾聲 A股市場風格會否切換
春節以來,A股市場走出了一段極致化的結構行情:TMT與“中字頭”分列前兩席,消費與新能源墊底,兩者間的累計收益差極其顯著。本周機構觀點顯示,高位板塊熱點擴散、波動加劇的情況下,臨近4月底財報披露收官,A股有望再次迎來“決斷”時刻。是TMT相關主線“中場休息”,還是消費等經濟復蘇主線再度表現,機構之間呈現出較明顯的分歧。
機構熱衷于人工智能概念公司定增
今年以來,多家機構通過上市公司定增項目來“淘金”。其中,人工智能、半導體、有色金屬等板塊的一些細分龍頭公司獲得公私募基金青睞。業內人士表示,后市可以從公司基本面、行業景氣周期、折扣水平、估值水平等維度評估定增標的的安全邊際。
碳酸鋰價格“過山車” “高位被套”小作坊都在煎熬
據了解,電池回收的價格通常會參考當前碳酸鋰等主要金屬的價格,在運輸、拆解完成直到賣出黑粉的周期內,如果碳酸鋰價格上漲,回收企業除了賺取加工費,還可以賺得一筆差價,實現低買高賣。同理,如果購入電池后碳酸鋰價格快速下跌,則有可能賠掉加工費甚至虧損更多。
證券時報
推動外貿穩規模優結構 新一輪措施落地在即
“一季度我國外貿進出口實現了‘開門穩’,非常不容易。但必須看到,我國的外貿形勢依然復雜嚴峻,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4月23日,商務部國際貿易談判代表兼副部長王受文在出席國新辦舉行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時表示。會上,人民銀行國際司司長金中夏表示,人民銀行將繼續深化匯率市場化改革,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引導企業和金融機構樹立風險中性理念。
國際金融樞紐建設步伐堅實 大灣區融合發展提速
2023年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規劃綱要》發布第五年。粵港澳大灣區發揮金融改革開放排頭兵、先行地、實驗區的積極作用,國際金融樞紐建設邁出堅實步伐。論壇上,眾多嘉賓熱議粵港澳大灣區5年來的金融科技創新成就,怎樣加強金融對科技創新的支持以及如何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成為科技創新沃土更成了與會者關注焦點。
中國移動市值挑戰貴州茅臺 基金投資版圖或生變
在硬科技、數字經濟的助力下,中國移動市值向貴州茅臺發起挑戰的現象,深深刺激著機構投資者的敏感神經。記者在采訪中發現,每一輪時代的變革都將讓基金經理投資組合產生重大“刷新”,在資本市場股王、行業市值結構的微妙變化中,只有跟隨時代的基金經理才不會被拋棄。
硬科技股票“摔跤” 基金堅信震蕩上行
在硬科技賺錢行情中逐步“上頭”的投資者,被上周五的大跌打得措手不及,公募基金是否已再次調倉換股?記者就此采訪多位基金公司人士獲悉,硬科技板塊的突發暴跌一方面受外界傳聞影響,另一方面則是因強勢股的短期回調,同時因公募基金等資金在硬科技上擁擠程度愈加明顯,硬科技行情不會因短期擾動出現重大變化,預計硬科技主線將在之后更多展現出震蕩上行的態勢。
證券日報
滬深港通交易日歷優化今日上線實施 投資者可交易天數將增加
經中國證監會、香港證監會同意,滬深港通交易日歷優化4月24日正式上線實施,開放因不滿足結算安排而關閉的滬深港通交易日。上線實施后,2023年將分別在五一、端午和中秋國慶假期前各新增兩個交易日,其中4月27日、4月28日為實施后首次新增港股通交易日,5月25日為滬股通首次新增交易日。
40余城首套房貸款利率下限進入“3時代” 專家稱未來仍維持較低水平
數據顯示,目前已經有40余城市房貸利率進入“3時代”。與此同時,多個城市房地產價格持續回暖,引發市場關于房貸利率調整的擔憂。近期,部分研究機構明確提示,受首套住房貸款利率政策動態調整機制的影響,當前房價持續環比回暖的二、三線城市接下來或將面臨房貸利率重新上調。
企業債發審職責劃轉無縫銜接 證監會核發首批注冊批文
4月23日,證監會對國家發展改革委移交的34個企業債券項目依法履行了注冊程序,同意核發注冊批文。首批企業債券發行擬募集資金合計542億元,主要投向交通運輸、產業園區、新型城鎮化、安置房建設、農村產業融合發展、5G智慧城市和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等產業領域。
“五一”假期住宿行業火爆 多地要求加強價格自律
“五一”假期將至,旅游訂單量大增。攜程發布的《2023年五一假期旅游預測報告》顯示,距離假期不到10天,攜程平臺的“五一”國內酒店、景區門票、機票訂單量均超2019年水平。旺盛的酒店住宿需求抬高了房間價格,甚至出現了一些“酒店刺客”。
人民日報
“帶押過戶” 便民利企新服務
買賣有貸款的二手房屋,因為存在提前還款、注銷抵押登記等手續,不僅交易時間延長,風險和交易成本也增大,成為不動產登記的一大痛點。在一些地方實踐的基礎上,自然資源部聯合銀保監會近日印發《關于協同做好不動產“帶押過戶”便民利企服務的通知》,深化不動產登記和金融便民利企合作,協同做好不動產“帶押過戶”,進一步提升便利化服務水平,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助力經濟社會發展。
第一財經
今年以來滬市央國企六成股價上漲 估值修復下業績如何?
2023年以來至4月23日,滬市央國企股價平均累計漲幅達7.76%,較同期大盤累計漲幅上漲0.9個百分點。其中,滬市260余家央企股票平均累計上漲13.72%,較大盤上漲6.86個百分點,超半數跑贏大盤。從一季度相關數據來看,部分前期受到疫情影響的央國企業估值也有較大回升。其中,2023年一季度航空及機場公司各項運營數據均同比上漲,航空客運規模恢復至疫情前九成水平。
防范利差損風險 人身險產品預定利率下調至3%
繼上月備受關注的摸底行業利差損風險的座談會之后,記者從業內獲悉,近期銀保監會陸續召集各個壽險公司開會。根據會議精神,壽險公司的新開發產品定價利率上限將進行下調,其中普通型人身險預定利率上限從3.5%下調至3%,分紅型產品和萬能險產品的保證利率上限則分別下調至2.5%和2%。
經濟參考報
首季開局良好 央企多措并舉促發展
近期,多家中央企業一季度經營數據揭曉,實現良好開局。與此同時,中央企業也以簽訂經營業績責任書、強化責任追究等形式進一步壓實責任,全力保障企業高質量發展。業內人士指出,央企一季度的良好業績展現了國企改革的優秀成果,也反映出宏觀經濟環境整體向好趨勢。下一步,中央企業的目標仍將是堅定不移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更好發揮國有經濟戰略支撐作用。
年報問詢“刨根問底” 交易所緊盯“業績變臉”
隨著A股2022年報的集中披露,針對上市公司年報的問詢函也日漸增多。據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4月23日,已有約40家公司收到交易所下發的年報問詢函,其中ST公司居多。從問詢內容來看,交易所緊盯“業績變臉”、年報異常、大額資產減值等問題,部分ST公司被追問是否存在對2022年業績進行“大洗澡”的情形。
文章來源:東方財富研究中心
關鍵字:
北金期貨 / 期貨 / 網上開戶 /
相關新聞